Quantcast
Channel: 悬疑世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

《最漫长的那一夜》——研讨会

$
0
0
 
项静:

  从所谓的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区别来讲。我要看纯文学的作品,一个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或者叙事者是作家的话,一般我都有点抗拒。但是蔡骏的小说都是以作家的形象或者类似于古代书生的形象在里面呈现出来的,而且这个叙事者是积极主动的故事收集者、倾听者,而且很多时候他就是一个创造者,很努力地创造一些故事,引导一个故事,把这个故事进行下去。这个时候,就会吸引人。因为他的确是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进行,如果纯粹在虚构的空间氛围里面,这种东西就很容易给人一种焦虑感。另外我再谈一点,我看他前言里面写的,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我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提法很有兴趣,不是定义、也不是概念,挺宽泛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记忆,如果把这些都集合起来,是一个童年大厦,在这里面是一些奇谈等。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中国人非常真实的经历,并不是虚构的或者是作为一个桥段,我觉得是非常真实的。尤其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小时候我们是在这种故事的氛围里,甚至是传说中长大的。而且我觉得有可能我们这一代是最后一代经历这种文化情感的一代,现在的小孩子你跟他讲鬼故事的可能性,我觉得是已经越来越少了。也基于此,我觉得蔡骏的这种写作方式,其实是在接续了王干老师说的,因为五四新文学有了一种趋势,他是接续了这种,而且在中国人来说也可以是伸张一种新的文学趣味。也就是说,其实这种经历是这一代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所没有被认真对待的地方。蔡骏的小说带野史怪谈的故事,不同于一般作品中青年成长史的方式,这可能是挺有寓意的。

    刚才很多老师都谈到了,无论是陈村老师说到的“城市美学”还是什么,我觉得他的作品都对这些有一种扩展或者是创造的部分,都对这些东西有一个新的扩张。这是我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我觉得稍微有点不足的部分,就是小说里面好像所有的人生都是由一些文化符号所搭建起来。无论是流行的歌曲、电视剧、文学作品等等,我觉得这好像是从外面到里面慢慢搭建起来的。但是我觉得比如生活性的部分,这部分好像还是不够细致,所以就会有一种不太协调的感觉。

    “一夜”的主题,每一个故事的跨度。一方面,从“一夜”出发辐射出去。但是大部分的故事跨度都是“几十年”,我觉得这中间可能有比例失调的问题。要把“一夜”做得足够扎实,才能够对应这“几十年”的跨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