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篇处女作《病毒》开始,蔡骏整整写了十六年的悬疑小说。20余部长篇小说,部部精彩。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在IP备受重视的今天,蔡骏笔下的故事,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剧。如今,他又开启首届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希冀找到下一位悬疑大师。悬疑文学对于蔡骏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又是怎么理解当下的IP热?最新的写作计划会是什么?问题的答案,都在这篇深度访谈里。
1、悬疑世界:蔡骏老师,您好。您从2000年网络文学刚兴起时就开始了小说创作,至今已著作等身,能够谈谈您十几年的创作历程吗?其中,有哪些重大的转变?
蔡骏:我最早是在榕树下网站开始发表中篇小说,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叫《病毒》是在2001年的春天创作完成的,第二年出版了,开始是发表在榕树下网站上。而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悬疑小说的概念,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悬疑小说,大概三四年以后才正式有了悬疑小说这个概念。
创作的转变,我记得2005年年初的时候,我的两部作品《荒村公寓》和《地狱的第十九层》第一次成为畅销书,这也是悬疑小说第一次进入中国的畅销书榜。我觉得这个时间点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对于中国的悬疑小说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时间点。在此之后,我又写了《旋转门》、《玛格丽特的秘密》、《蝴蝶公墓》等这些作品。直到07年08年的时候,写了《天机》、《人间》这两部超长篇小说。
2010年开始,又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从《谋杀似水年华》开始,在风格上转变到了社会派悬疑小说。这既是自己的成长,也是我觉得中国的悬疑小说的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的社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国度里,无时无刻都有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们不能放弃身边的那么多丰富的素材,不能暴殄天物,所以从《谋杀似水年华》开始,到《地狱变》、《生死河》、《偷窥一百二十天》,我创作了这些社会派小说。
到了2014年,开始创作《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中短篇小说,又有了很大的不同,结合了虚构和非虚构,结合了纯文学与类型小说。很多作品在文学期刊上发表,形式上也很特别,先是在微博微信上开始连载,然后再结集成书。我觉得我是经历了很多个这样的转变。
2、悬疑世界:前面您提到自己在2010年风格上转变到了“社会派的悬疑小说”,像《谋杀似水年华》、《地狱变》、《生死河》、《偷窥一百二十天》,还有最新作品《最漫长的那一夜》都属于这类小说,能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蔡骏:社会派,最早可能是从日本引进的这样一个概念。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国度里面。在欧美、日本很多作家都在找素材,因为他们缺素材。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里面处处都是素材。作为作家来说,其实我们要比国外的作家幸福一些,因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感动的,或者悲伤的,或者唏嘘不已的故事太多了。这些来自于我们自己身边的,不管是这一代人的故事,还是上一代人的故事,都可能是过去几千年来不曾有过的,相比全世界来说也是不曾有过的,这样的故事我觉得很有力量,跟悬凝结合在一起更有力量。所以,我把“社会派”和“悬疑”结合在了一起。
3、悬疑世界:许多读者提到您的故事的画面感特别强,仿佛在看电影,这种画面感要经过您长时间的训练,包括您看影视剧得来的吗?
蔡骏:我没有刻意地训练。创作过程基本都是一气呵成的。虽然不是说一夜之间写完,可能分成几天写完,但是这个气势是一以贯之的,不会说是刻意地找什么东西来看。而且本身来说#最漫长的那一夜#就是写社会、生活,写我们自己身边的事。而且很多故事本身就是真实的,有好多故事是一半真实一半虚构的,它本身具有足够的真实性,足够立得住。
4、悬疑世界:在此之前,您曾透露过下一部作品是一部大长篇叫《宛如昨日》,在《最漫长的那一夜·第2季》中,附有它的试读本,能否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蔡骏:它是一个科幻悬疑,而且呢,会有好几本书,目前呢,是写完了第一本。即将写第二本,有点像《天机》那种结构的。它最早的创意来源是《最漫长的那一夜·第2季》里面收录的一篇故事叫《宛如昨日的一夜》。这部短篇小说是发表在今年二月份的《科幻世界》杂志上的。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设备,有点像我们现在流行的VR设备,VR虚拟现实,能够让你看到你人生当中的所有的记忆。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的人生当中很多记忆可能都淡忘了、模糊了,可能实际上它一直在你脑子里,只是随着岁月它褪色了。可能有一种技术、设备能够让你脑中的记忆变得栩栩如生,你当时接受到的所有信息,能够一下子百分之百还原出来,我相信这种技术在未来一定是有可能实现的。记忆其实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甚至是活在记忆当中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人生当中其实有无数的记忆,有的美好,有的悲伤,如果全部都能身临其境一般地呈现出来,那对你来说是怎样一种感觉?
5、悬疑世界: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比如有的人喜欢深夜创作,有的则在清晨文思泉涌,请问,您的写作习惯是什么呢?会不会听听音乐或者徒步外出来寻找灵感呢?
蔡骏:其实我没有很特别的创作习惯,因为我是一个创作欲望和创作状态都非常好的人,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环境的刺激,我也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可能是作家当中比较少见的。我可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状态,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我通常来说是在家里写作,白天、晚上都可以写。当然你让我在移动状态中写作也可以,我偶尔有几次甚至在飞机上火车上写作,也有过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的。但没有一些特殊的嗜好,或者说一定的程式,因为我觉得这完全取决于内心。
6、悬疑世界:由上海浩林文化携手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的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已经正式开赛了,蔡骏老师能否谈谈本次大赛对中国悬疑文学乃至文学产业的影响吗?
蔡骏:中国悬疑小说发展到今天,如果说从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开始,因为它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上最早的长篇的悬疑小说或者说惊悚小说,至今已有差不多十五年的历史了。悬疑小说发展得非常快,读者从无到有,我们的概念,包括各种各样的创作风格越来越多变,也涌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比如说李西闽老师、周德东老师、那多老师,还有周浩晖老师、雷米老师、秦明老师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我们这个类型整体上,在主流媒体这一块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
另外一点,我们的读者群体虽然已经发展很快很多了,但是和欧美、和悬疑小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地位相比,仍然是不相称的。他们的影响力,可能是所有类型当中排名排在前列的,而且日本有一个作家纳税排行榜,写推理小说作家可能永远都是在这个榜单的前几位,那么,显然我们中国的悬疑小说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世界范围内那么高的地位。
我想通过我们的这次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以及通过我们的世界华语悬疑协会,能够让这个大赛真正的能够提升中国的悬疑小说的创作水准,提升中国悬疑小说的影响力,不管是在大众的影响力,还是对于主流媒体,对于评论界的影响力。因为在国外,有美国推理小说协会的爱伦·坡奖、有英国推理小说协会的金匕首奖,我们中国也要有自己的这样的奖项,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的作家开始连续两年获得了科幻界的雨果奖。我也相信,我们中国的悬疑的奖项,是不是也会发展成未来中国的雨果奖,类似这样的奖项呢?
7、悬疑世界:现在大家都在谈IP,您对“IP热”现象是怎么看的呢?本次大赛涌现的优秀作品,主办方是否有计划打造成为下一个超级IP呢?
蔡骏:我觉得现在的这个IP的热,确实是有些市场过热的情况。不管是任何一种的改编,首先,还是取决于改编过程的本身,当然IP基础很重要。但我认为这可能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还是改编本身,能够决定是否提升你的IP价值还是降低你的IP价值。所以说,对于我们这次大赛,能不能创造一个超级IP,那么我觉得跟内容息息相关,我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和作者关怀、关注我们这个大赛。
我希望能够有越来越的来稿量,因为任何的领域都有一个金字塔,虽然站在塔尖可能就只有几个人,但一定是有塔底的千千万万的这些人作为基础,读者基础也好,其他基础也好。我希望我们做一件事情,能够先从基础的层面开始做起,先建设我们金字塔的塔座,只有塔座垒得扎实了,只有塔座足够的厚,足够的广,我们金字塔的塔尖才能足够的高,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再做首先在做一个打基础的一个工作。只有这些大量的来稿,大量的创作者,才会慢慢地孕育出超级IP,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期待的,即便不是第一届,我们的第二届、第三届会持续得做下去,总有一天会迎来。
8、悬疑世界:对于喜欢悬疑文学的读者,正在从事或有愿望从事悬疑小说创作,并有意愿参加大赛的朋友,蔡骏老师有什么建议给他们吗?
蔡骏:对于创作悬疑小说的建议,有几点。创作悬疑小说确实有一定的门槛,比如我们要同时具备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要把不同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悬疑小说的很多创意是我们前辈大师都写过的,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但又发展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创意,这个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突破和挑战。就我自己个人创作而言,也是在不断地去挑战自己,不断要摆脱以前的模式,不断地要有新的变化发展。
还有一点是贵在坚持,坚持很重要。我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很多人跟我同时开始写,我在网上也关注他们的作品,他们都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几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觉得我只是很幸运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没有放弃而已。对于悬疑小说尤其如此,而且,在现在IP这个热潮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觉得写这个可能比较有市场,写那个比较容易改编,我们就去跟着市场走,走偏了。坚持自我,坚持你原来的方向,不要去动摇。你永远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写给其他人。读者很重要,可能出版商、制片商也很重要,但永远都没有你自己最初的创作欲望,最初的创作冲动更重要。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