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人说书| 第61期
55岁开始写小说,一不小心就成为犯罪小说天后
7月初,赵薇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没有别的爱》男主角戴立忍所持立场在网络发酵,沸腾得满城风雨。当时,老赵得知这部影片的原著,是浩林文化首次引进的《公鸡已死》,而这部小说的作者既是一位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德国女性,又是一位被誉为德国“犯罪小说天后”的作家。
她就是英格丽特•诺尔(Ingrid Noll)。看似可爱的老太太,却已经制造过很多次绝不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谋杀案。这位当代最成功的德国写字台杀手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最近她的《女药剂师》中译本首次引进中国。(文末有福利)
生于上海,长于南京
1935年9月,英格丽特•诺尔在上海出生了。她的父母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中国处于内战时期)移民到中国,原因是她的爸爸听说中国需要医生。诺尔的爸爸是个医生,行医于南京(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她和她的两个姐妹就一起在南京长大。她曾经这样回忆她的童年:
“我对中国有非常美好的回忆,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主要在南京。没有上学,是我们的父母教我们的。我们有许多小动物和一个大花园,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
在南京生活到13岁时,诺尔一家搬回德国。那时的德国刚经历二战的摧残,一切都短缺而贫瘠,这与他们在中国度过的生活有着非常鲜明的反差,她说:
“如果我说中国是我的家乡,那不完全正确,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而不是当地人。可是我真的非常爱中国。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们有中国员工。如果要叙述我们曾经过着怎么样一种殖民主义的生活,那是有点尴尬的。我们有一名厨师,一名杂工,他们为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那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关系。”
她自称为“中国的女儿”。1996年曾第二次访问中国。当她踏上童年时居住的国度时,不禁感概万千:“一段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扑面而来——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人,饮食,气息,声音,语言,植物,游戏,春节……
中国对于诺尔来说,是有着一段幸福回忆的地方,是一个类似故乡的存在,也是一片写作萌芽的土壤。
55岁始成名,每一部都是畅销书
早在中国的童年时代,诺尔就开始写作了。不知是因为害羞,还是由于内敛,诺尔从不把故事展示于家人面前,反而将之藏起来,埋在花园里。高中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与艺术史。
1959年,诺尔嫁给了一位医生。婚后在丈夫的诊所里当助手,并照顾培养三个孩子。在孩子长大离家之前,她都没有再写作。孩子们离开家后,一天,她在浴室里突然跳出一个想法:写一篇与谋杀有关的故事。而这时,她已经55岁了。
这个故事就是让她一夜成名的《公鸡已死》,1991出版。故事讲述一名52岁的保险公司女职员罗塞玛丽,她热情、活泼、善解人意、充满爱心,但却没有爱情与家庭。在偶然参与的一次讲座上,她对一名有妇之夫一见钟情,为了与他巧遇,她开始出现在他返家的路上,甚至情不自禁地在入夜后潜进他家后院。原本她只想默默守望,直到那晚,他酗酒的妻子持枪大闹,她忍不住出手相救,她的好意,意外地让她成了杀人嫌犯……
《公鸡已死》一经出版即轰动德国,畅销书排行榜达三十五周之久,并翻译为27种文字,还被拍成电视剧。小说中她以精准冷酷的叙述,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入“失控者”的世界,让人深刻体验日常生活中潜伏的疯狂因子,其实就埋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两年后(1993年),她又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情人的骨灰》,同样好评如潮,并于次年荣获德国“格劳泽德语年度最佳侦探小说奖”(格劳泽奖全称弗里德里希·格劳泽奖,以瑞士著名侦探小说家弗里德里希·格劳泽命名,每年从来自所有德语国家的德语侦探文学作家联合会400多名会员的作品中评出格劳泽侦探小说大奖一名,每位获奖者获得奖金5000欧元)。《情人的骨灰》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情人的骨灰》讲述玛雅和柯拉这两个看似平常的16岁的女孩,志趣相投、形同姐妹。可总有人给她们的生活制造麻烦,在一次突发事件后,她们发现杀人竟是件干脆利落、无声无息的事,不管他们是谁,是她们的兄弟、朋友,哪怕是丈夫:谁妨碍了她们,他就会死去——很快,没有痛苦,而且直截了当。她们杀起人来,警方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侦查。
诺尔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女药剂师》出版于1994年,曾经占据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十七周。之后也被拍成电影。小说的中文译本由上海浩林文化引进,并与作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由从事当代德语文学翻译20余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译者沈锡良先生翻译,小说已于八月与读者见面。
《女药剂师》同样是一个女性犯罪题材的小说,女药剂师赫拉结识了比自己年轻的莱文,并迅速与其坠入爱河。但在深入的交往中,赫拉得知莱文想要不露痕迹地杀死他的爷爷。为了爱,赫拉用毒药杀死了爷爷。可她没有想到,爷爷竟将遗产留给了赫拉,前提是她必须和莱文结婚。婚后,一连串的怪事层出不穷:似乎精神有问题的女佣玛格特和莱文有苟且、自己却对有暴力倾向的友人迪特尔产生了异样情愫、还有腹中生父不详的宝宝……每个人似乎都想除掉另一个人,最后,赫拉终于决定,自己动手解决掉这所有的一切……
继《公鸡已死》、《情人的骨灰》和《女药剂师》之后,诺尔又先后出版了《夜风凛冽》(1996)、《罗生门的玫瑰》(1998)、《幸福的寡妇》(2001)、《无赖兄弟》(2003)、《像贵妇人一样》(2006)、《布谷鸟孩子》(2008)和《誓言》(2010)七部长篇小说,并有多部短篇小说集问世,均成为畅销书。
她的小说被翻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意大利等二十八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为了表彰英格丽特·诺尔十多年来在侦探小说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诺尔在2005年荣获格劳泽荣誉奖——“个人突出贡献奖”,她被誉为德国的“犯罪小说天后”,是“当代最有成就的德语作家”。
2007年9月,德国GRIN出版社出版了Eva
Sammel的专著《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对垒英格丽特·诺尔》。
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谋杀的因子
女性犯罪向来是悬疑小说家永恒的主题,但似乎没有人能像诺尔一样,不仅将故事结构驾驭得游刃有余,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老道的心理刻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诺尔是一个另类的作家,她的小说从不沿袭传统小说套路,而是以一种清晰、看起来并不复杂的风格叙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透过中规中矩的小市民的表面揭示那种潜伏着的疯狂。在诺尔的小说中,尽管女人们往往通过精心安排的谋杀摆脱了男人,但其实作者本人并不希望自己被理解为男人的敌人。她说:“我喜欢男人,最后我自己也有了一个男人。”
诺尔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谋杀的因子,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她的故事可谓是叙述一般人遇到生活上的问题时必须采取的自救之道,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往往是死亡。那些人物就像你我身边的正常人,他们之所以走向堕落和罪恶,实在是因为环境所迫。因而点出人性并无绝对的善与恶,有的只是求生时做出的抉择。
《法兰克福汇报》因此评论道,英格丽特·诺尔的小说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大量的黑色幽默著称,那些看似完全正常的女人由于得不到人生的幸福而成了罪犯。
诺尔叙述故事时冷嘲热讽并潜藏着幽默。她的故事主角多半是女人,她们纷纷结果掉她们觉得讨厌的男人的生命。尽管这些侦探小说写的是谋杀和死亡之眠,一切却以一种轻松明快的风格表现出来,让读者不时发出微笑。诺尔说:“我并非是呕心沥血写下我的作品的,我是带着单纯的乐趣完完成一部又一部小说的。我最喜欢听的是,我的读者在阅读时也能获得同样的快乐。”
赠书来啦
10本首次引进的《女药剂师》
1.关注“悬疑人”微信,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截图给悬疑人(为方便联系,请附加邮寄地址姓名电话,否则不予抽取哦);
2.悬疑人将从参与者中抽取10位幸运读者,赠送1本英格丽特·诺尔《女药剂师》,转发评论者优先抽哦;
3.活动时间截至到9月7日;
往期回顾
第60期:一部让世界十大禁片成为浮云的电影
第56期:《盗笔》场景图曝光 | 李仁港你画得这么好,怎么就当了导演呢?
第55期:28年未破,公安部重启白银连环杀人案
第54期:洪荒巨奖悬赏下一位大师
第53期:王宝强应该学习蒲松龄,打死那只小妖精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