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悬疑世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

是什么让他们世世代代与亡魂为伴?

$
0
0

蔡大的超级长篇《镇墓兽》正在起点中文网、QQ阅读火热连载中!唐朝小皇子墓中的那只镇墓兽,惊鸿一瞥间,给读者留下太多的谜团。镇墓兽生活在地宫之下,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它们都忠诚地守护着主人的墓穴与灵魂。

有一个职业与镇墓兽相似,那就是守墓人。他们一诺千年,代代传承,守护着墓主和宝藏——更是守护着历史文化和心中的那份信仰。

01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南宋抗金名将虞允文因劳成疾,病猝。去世后,虞允文被葬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下葬后的第四年,宋孝宗赵昚下令,派宋氏家族来看守虞允文的陵墓。

此后,宋氏家族成为了世世代代守护虞允文的守墓人。

直到今天,宋氏家族依然在默默保护着陵墓。800多年,换了13代人,但他们从来没有松懈。他们把守墓当成了责任,并一直坚守一条誓言“宋氏不绝,守墓不止”。

​虞允文陵墓的第十三代守墓人宋克成,在他年幼时,父亲便去世,守墓的工作转手到了母亲那里。再后来,两位兄长出去闯荡,守墓的责任又从母亲那里交给了他。

宋克成当守墓人,守护了虞允文六十多年。

每天,他都会给陵园进行打扫,割草平地。为了防止盗墓贼和火灾发生,他还会每天早、晚分两次进行巡逻。

每逢月初、月半、月末,宋克成还会给陵墓主人进行祭祀活动。时逢每年清明祭祀,虞允文陵墓会来很多祭拜的游客,宋克成便化身成导游,给他们讲述虞允文传奇的一生。

如今,宋克成已过杖朝之年,体力渐渐不支。儿子也外出打工,可是守墓的责任并没有间断,他将重任交给了儿媳。

世代守护陵墓这方土地,成为他们的职责。宋克成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奔走在一条没有终点的使命之路上。这条使命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历史,守护地下安息的灵魂。


02

在中国历史中,有很多像宋克成一样的守墓人。他们经历过历史浪潮的变迁,内心的坚定和守护却从来没有改变。

守护成吉思汗墓近800年的达尔扈特人;历经580多年,传承28代,守护明代大将柳升墓的李姓家族;河北涿鹿县守护蚩尤墓几千年的周德瑞家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守墓人的出现,要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在《汉书》和《后汉书》均出现过守墓人的记录。在汉朝,人们十分重视陵墓建造和管理,尤其是皇帝的陵墓,都要配备专门的守墓人。

守墓人的工作并非只是打扫陵园,修缮陵墓。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防止陵墓被盗。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获得充足的军饷,设立发丘中郎将,并建立了摸金校尉毁坏了梁孝王的安宁之地。像曹阿瞒这种野蛮践踏墓主安息的行为,直到今日,依然时有发生。防止陵墓被盗,成为守墓人最重要的责任。

守护虞允文陵墓的宋克成就曾遇到过盗墓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盗墓贼疯狂的时期。一天夜里,宋克成被狗叫声吵醒,他喊醒儿子,带上手电和火铳就向墓地跑去。

到了墓地附近,宋克成见到六个盗贼正在盗挖虞允文的陵墓。他大喊一声,举起火铳对着空中发了一枪,吓得几个盗墓贼四散而逃。

宋克成

​宋明时期,强调家族制度,人们对于墓地的管理和看护十分重视。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的影响,守墓人便成为一时的热潮。

皇帝陵墓设立专门的守墓人,一些大家族设立祠堂,祠堂也会有专门的人看守。后期的守墓人和汉代时的守墓人又有不同。

汉代守墓人,多为守孝。一般为三年,而且必须是自己家人看守,外人是不能干涉的。那时的守墓要讲很多规矩,守墓(守孝)期间不能结婚,不能有高兴的事情......到了后来,守墓人才发展成为常年守墓。

守墓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清朝灭亡,民国建立。这也改变了守墓人的命运。

民国政府建立时,清西陵内的光绪墓正在修建,他们并没有阻止陵墓修缮。 但是清西陵的守墓人从此断了粮草。

​雍正泰陵守墓人白玉仁,亲身经历了这场变革。

白玉仁的祖上是清朝的官员,后来被派到清西陵守护雍正泰陵。那个时候,守墓人是一份天上掉馅饼的好差事。皇室每个月都会从故宫派发钱粮车,给这里的守墓人一人一份。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守墓人的钱粮车就不再出现了。这些厮守在清西陵的守墓人失去了往日的清闲和富足生活。

光绪墓(崇陵)

​没有了俸禄的守墓人该何去何从?

在清西陵的山头上栽种了二三十万课树,这些守墓人失去朝廷俸禄后,就开始大伐松木。然后锯成段,带到集市上换米面。山上的树木被他们砍得只剩下几万棵。

看管清西陵的24位守墓人,他们当中不乏能工巧匠,但是他们不会种地,只能依靠砍伐树木维生。土地革命后,人们开始排号分田地,这些守陵人才开始学习种地。

从守墓人到农民,在历史脚步中,白玉仁这些满族人被同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土地归集体所有并重新分化。分散在田地中的陵墓没有动,但是,当时墓地的规矩被破坏了,家族性的守墓人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少。

03

民国时期,出现公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墓开始兴起。传统守墓人没落,职业守墓人开始出现。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随着时代变迁被改造成普通公民。他死后并没有葬在清西陵,而是葬于商业公墓。

然而陵墓公有化,并没有将守墓人的精神替代。

很多地方,依然有守墓家族在守护着最初的使命。袁崇焕墓、僧格林沁墓、果郡王墓……都还有恪守初心的守墓人。他们代代相承,即使没有俸禄,他们也不会放弃。

一诺千年,是守墓人的精神。这些卫士,不止守护着墓主和宝藏,更守护着历史文化和心中的那份信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

Trending Articles